张礼卿: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几点认识
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普华永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张礼卿
自5月14日以来,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以下简称“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可以理解为“一国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将主要通过国内市场来实现,而对国际生产、贸易和金融等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供求均衡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消费、国内投资等内需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融资等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新提法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和热议。以下拟就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的理解。
一、为什么需要加快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在过去40多年,我国的发展格局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受到亚洲 “四小龙”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启发,从深圳特区到其他沿海开放地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颇为流行。在总结这些做法的基础上,1987年末王建先生(时任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提出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思路。这一政策建议后来被采纳,并成为一个在沿海地区乃至部分内地省份在实践中普遍遵循的发展模式。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其后的几年里,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主导了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在这种战略下,一方面大量进口国外的原料、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大量出口组装后的制成品。由于原料和市场均在外,整个经济深度融入了全球化进程。在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高达65%,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高达11%。在历史的角度看,这一战略是非常成功的,它对于我国保持这一时期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数千万就业岗位的创造、外汇短缺的克服,以及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等,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任何战略的成功实施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支持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很多有利条件逐渐消失。一方面,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环境方面的代价不断增大,持续扩大的贸易盈余也不断引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老龄化等长期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进口需求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明显,全球化进程放慢。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实施了近20年之久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面临调整。
实际上,从2005年起,为了缓解日趋突出的对外经济失衡状况,我国就已经着手扩大内需,以便调整过分依赖出口的发展战略。而这个进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明显加快,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数据显示,经过10多年的努力,这一调整已经取得明显效果。近年来,投资与消费对GDP的贡献度已经明显上升,基本上处于90%以上,其中消费的占比稳定在60%左右;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降低至30%左右,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更是不足2%。从一定意义上讲,“双循环”早已在路上。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受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1929-33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预计全年增长将收缩4.9%,市场需求显著萎缩。疫情除了造成短期的需求冲击外,还使一些试图大大降低对国际贸易和生产的依赖,对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重构,继续强化前几年开始出现的逆全球化态势。这种影响是结构性的,具有长期特征,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消失。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决策层提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既是对于过去10多年已经开始的调整的最新确认,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一定程度的逆全球化是个长期趋势,那么,我们过去长期坚持的“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就会比较脆弱,甚至产生很大的问题。利用国内超大市场规模,比以往更多地依靠内需,使最终产品的销售更多地立足于国内,在一些关键的产业领域确保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性(至少应该具有备份),应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