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构建以火箭海上发射推动全产业链布局的商业航天生态圈,朝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高地的目标磅礴进发
9月5日17时34分,在海阳市黄海海域,伴随着一声巨响震动山海,天启星座21~24星搭载的谷神星一号火箭腾空而起,奔向遥远的太空。至此,海阳已成功完成了六次海上火箭发射保障任务,肩负起了我国唯一一个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的重要使命。
发射母港初具规模 全链布局加速形成
火箭升空,产业成势。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烟台市全力冲击万亿城市的大背景下,海阳这个具备独特地理位置优势的滨海小城,奋力打开了一片“逐梦星空”的新天地。
以“海上发射”龙头作为航天产业发展基石,截至目前,海阳市已成功组织保障6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发射卫星41颗,实现了海阳当地火箭总装、测试、转运、出港、发射一体化的重大突破和海上从冷发射到热发射的重大技术跨越,形成了简洁高效的海上发射流程、系统的海上发射支持方案、完善的发射配套厂房和商业化测控体系,具备了国内唯一的海上机动发射能力,并以其安全、灵活、经济、高效的技术优势,成为我国“陆海联动、高频发射”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历经四年时间,这一梦想即将实现。在全力保障海上发射的基础上,东方航天港引进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推出“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快速推进商业航天全链条产业项目建设,打造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
“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本月下水,世界首个坐底式海上火箭发射平台年内交付,凭借机动灵活选择海上发射点位的优势,有效解决了射向问题。”据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初娜介绍,下一步,火箭垂直保障厂房、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3万吨级专用发射码头等项目将陆续建成投用,不断夯实海上发射母港的承载能力,加快形成“冷热兼备,固液兼容,出厂即发射”以及海上回收支持的全新发射模式,这意味着,海阳已经具备了承载更多、更重要的发射任务的能力和载体。
从火箭生产制造及发射的“双料基地”到探索空天信息服务广袤星空,海阳东方航天港正加快产业培育步伐,强力隆起产业高地。“东方航天港是海阳的荣耀,我们将举全市之力,打造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努力将海阳建设成为商业航天的新高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姜丹说,航空航天产业是海阳市“2+4”现代工业体系中两大核心产业之一,已累计签约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263亿元,涵盖了星箭研发制造、空天信息应用、航天文旅产业等多个领域。
向航天产业新城迈进 海阳打造城市新名片
逐梦星辰,聚“星”成链。
从保障发射任务到延伸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东方航天港的每一步发展都备受关注。
按照“前港后厂、相对集中、区域联动、特色鲜明”的思路,东方航天港规划了“一港三区”的空间布局,以发射优势导入火箭的总装总测,进而引进固体运载火箭的动力及高端智能配套,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一个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带动能力强的航天产业专属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