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一粒种到万顷田
“我想起了1990年,我们曾在莱州召开全国玉米生产会议。会议开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估计现场参加那次会议的人不会多,却永生不忘。”登海种业开创玉米高产道路50周年纪念大会昨日在莱州召开,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在致辞中连抛两个问题:“为什么那次会议要到莱州开?会议又做出了哪项重要决定?”
以时间为轴寻答案,分享一段李登海和登海种业五十余载砥砺深耕、矢志创新,一次又一次打破全国和世界玉米高产纪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奋斗故事……
立志
中国人也能创出玉米高产
1972年,23岁的李登海担任掖县西由人民公社后邓大队农科队队长,他从中国农业专家赴美国的农业考察报告中获悉,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了2500多斤的玉米最高产量,是当时我国玉米产量的8-10倍,他深受震动。
李登海坚信,美国人能创出玉米高产,中国人也能创出玉米高产;立志发奋,报效祖国,把“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1972年,李登海率领攻关团队选用当时最好的平展型杂交玉米品种烟三10号,经专家验收,获得512公斤的高产,首次突破亩产千斤关。
从1972到1979年的八年间,攻关团队选用100多个平展型杂交玉米品种进行了120多块玉米高产田的高产攻关,最高单产687公斤,没有一个品种能超过700公斤,原因是平展型玉米品种密度达到4000株时,叶片平展交错重叠、通风透光差,田间郁闭现象重,造成空杆和倒伏,致使产量上不去。
突破
攻关紧凑型杂交玉米
1979年,李登海带领攻关团队在21块攻关田中有两块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突破了700公斤的产量高限;掖单2号平均亩产776.9公斤,掖单3号平均亩产774.9公斤,实现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的历史性突破。
紧凑型杂交玉米由于叶片上冲,通风透光,果穗均匀,适宜密植,是高产攻关的首选品种,从1980年开始,攻关团队率先选用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进行高产攻关。
1980—1983年,攻关团队采用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高产攻关,发现在每亩种植4000-7000株以上的情况下,攻关品种不抗倒折,严重影响产量的提升。
1984—1987年,团队选用自育的高抗倒伏、中高杆、中穗型玉米品种掖单6号、掖单7号,在每亩种植6000、7000株无空秆的情况下,亩产突破了800和900公斤。但经过连续几年攻关发现,此类品种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无法突破,制约了高产能力的提升。
下一篇:没有了